行业新闻

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ng28

2024-06-21 04:09:28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南宫28石门山石窟位于大足城区东面20公里的石马镇,开凿于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间(公元1094——1151年)。造像崖面全长71. 8米,高3.4——5米,通编为16号,其中有造像12龛窟。

  石门山石窟为释、道合一造像区,佛、道造像皆具特色。佛教造像中的十圣观音洞、孔雀明王经变窟、诃梨帝母龛,和道教造像中的三皇洞、东岳夫妇像等都是同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,表现了宋代造像精湛的雕刻技艺ng28,同时也反映了宋代佛教和道教相容并存的事实。

  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
  石门山石窟第2号龛。高82、宽93、深39厘米,建于南宋绍兴17年(1147年)。

  主尊玉皇大帝,戴冕旒,着袍服,捧玉圭,气宇轩昂,跌坐于双钩云头靠背椅上,有似人间帝王高高在上。左右侍者像,手握长柄方扇,举持身后。

  龛外下部刻高182厘米的千里眼,顺风耳形象。千里眼,头戴束发箍,面容清瘦ng28,眼如铜铃,张目远视,上身著护胸甲,手持法器。顺风耳,面目丑怪,面部肌肉夸张,两耳上耸,侧耳细听,上身赤裸,斜挂一带,手持一蛇状法器绕于颈后。二像面相怪异,手腕戴镯,手臂赤裸,腰间玉带束护腰,下身着三角型犊鼻裤,身躯健壮,肌肉发达,强劲有力,经络凸起,手法极其夸张,给人勇不可挡之势。

  玉皇大帝,为道教的“四御”之一,是仅次于三清的天帝。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,在道教神阶中神权最大,除统领天、地、人三界神灵之外,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、吉凶祸福。千里眼、顺风耳是为玉皇大帝察访下界的民间俗神,其形象在石窟造像中极为少见。

  石门山石窟第6号窟。为洞窟表现形式,高302、宽350、深579厘米,刻于南宋绍兴6——10年(1136——1140年)。

  窟口左右刻四大天王,形体高大,神情威武,身着甲胄;或一头二臂,或三头六臂,手持鞭、剑、轮、弓等法器,尽责护卫道场。

  窟内正壁刻西方三圣,阿弥陀佛居中,头顶上方刻覆莲形宝盖,观音菩萨居左,大势至菩萨居右,皆头戴花冠,胸饰璎珞,身着柔薄袈裟,面目雅典秀丽,结跏跌坐。

  窟左右侧壁对列十圣观音,妙相庄严,赤足站立于莲台之上。左壁由内至外为:净甁观音、宝篮手观音、宝经手观音、宝扇手观音、杨柳观音;右壁由内至外为:宝珠手观音、宝镜手观音、莲花手观音、如意轮观音、数珠手观音。十圣观音,花冠玲珑剔透,面形饱满祥和,情态高雅,身材匀称,身饰华丽,飘带绕身。头后饰圆形头光,身后饰身光,赤足亭亭玉立于并蒂莲上,显示出一尘不染ng28,高贵典雅的神情,是宋代石窟中的精品佳作。

  十圣观音外侧左刻善财像,右刻龙女像。善财头戴束发冠,头后饰圆形头光,额上密布横纹,寿眉垂吊,面饰浓髯下垂贴胸,贴身着紧身衣,外着广袖长服,双手胸前托盘,内盛须弥假山,给人以饱经风霜之感。龙女头戴花冠,系巾带,耳垂珠串,面目秀丽,身着广袖华服,双手托盘,直身站立,神情典雅,落落大方。

  主尊孔雀明王,面容秀丽,神情庄严;一头四臂,头戴花冠,冠带下垂贴胸;胸饰璎珞,内着僧祇支,外着短袖披巾,手臂赤裸,手腕戴镯,身饰飘带,四手握持法器,或拂子,或经卷,或荷苞,或宝珠,端坐于孔雀背负的莲台之上。明王身后,有舟形的火焰纹背光,向上稳健地支撑着窟顶。

  正壁及左右壁刻佛、菩萨、罗汉、文官、武将等人物数十身以及建筑图像等,更有我们熟悉的“沙荻比丘砍柴”以及“阿修罗、帝释天争斗”的两则情景故事。

  “沙荻比丘砍柴”的情景刻于正壁下部。比丘沙荻隆冬进深山砍柴,不幸被枯木洞中的黑蛇咬伤,气绝于地;砍柴的斧头遗落在树傍。阿难正巧路过,发现昏迷的沙荻,束手无策;返回禀告孔雀明王。孔雀明王说,“我有《大佛母孔雀明王经》,可解厄运”。于是,阿难手持经卷,解救了沙荻比丘。

  “阿修罗、帝释天争斗”的情景刻于左壁中部。阿修罗像一头六臂,手持日月、兵刃,脚踏祥云,倾身前行,显得神勇无比。帝释天头束发髻,身着甲胄,腰间系带,手持利剑,双足踏于祥云之上,且战且退。二像交战,刀光剑影,短兵相接,难分难解的场景,令人叫绝。

  壁面上部,还刻有光头十八罗汉形象,神情各异,姿态不一,或站或立,或坐或握,或合十当胸,或持物于前,让人喜不自胜。

  石门山石窟第10号窟。窟高301、宽390、深780厘米,是大足石刻中最大的道教洞窟,建于宋代。窟门处有一长方形甬道,窟的顶壁和右壁在清代乾隆年间坍塌,现窟顶部和右壁己维修。

  窟内正壁端坐三身帝王像,中为天皇,两侧分别为地皇和人皇。三像皆坐于龙头靠背椅上,头戴高方冠,香袋护耳,着宽袖大袍,双手在胸前捧笏。在三像头上方的圆形龛内,刻道教的“三清”尊神。在三皇像两侧,左侧站立捧笏官员像,右侧站立抱圆筒状器物侍女。

  在窟正壁转角处和左右两侧壁皆有雕像。在正壁左右转角处站立两身护法神将,据考左壁为天蓬,右壁为天猷元帅。左壁造像现保存完整,分为上下两层,上层刻有二十八身像,或抱如意,或捧笏站立;下层为六身站像,其中,从天蓬元帅左侧有四身文官像,前三身头戴方冠,第四身头戴幞头,四像皆身着长袍,腰间有垂带,双手捧笏,面容俊秀,温文尔雅。第五像为真武大帝,额有束发箍,身着甲胄,右手持剑,赤足站立一龟背上,龟旁有一蛇。第六像又是一身文官像,头戴展脚幞头,双手捧笏。右壁造像多己残毁,其排列方式和左应对称。

  该窟造像内容丰富,雕刻技艺精湛,备受专家和游人重视,有专家赞誉为“宋代道教造像的绝巅”。如其中就保存有宋代颇为信奉的“四圣”造像,即正壁转角处的天蓬和天猷元帅,左壁的真武大帝,以及右壁现残毁的翊圣。其中,天蓬元帅身高186厘米,面目狰狞、威武凶猛,头戴高顶束方冠,身穿铠甲,足蹬战靴,身有三头六臂,分别持有印、弓、铃等,之外一手擒一龙。国内类似的天蓬元帅雕像极为稀见,此窟造像保存完好,弥足珍贵。

  壁面中为东岳大帝及淑明皇后,端坐于双龙头靠背椅上。东岳大帝面净无须,头戴朝天幞头,身着圆领朝服;淑明皇后凤冠霞帔,身着华服;左右各侍立一童子。上部环列众眷属及地狱十王,下部横向刻出牛头、马面等地狱场景。龛内造像多达90余身,或男或女,或老或少,或文或武,或凶神恶煞,或表情威严,或和蔼慈祥,或温文尔雅,或头束发髻,或头戴王冠,或头戴幞头,或双手持笏,或笼手于袖,形象姿态各异,毫不雷同。

  造像以东岳大帝,淑明皇后居中,左右十王相随,下部地狱场景相伴,众侍者环拱布局,反映出公元10——13世纪(宋代)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。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