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新闻

518|带你畅游锦州ng28古代摩崖石刻

2024-04-07 23:02:45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南宫28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,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,也属于子孙万代。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,必须保护好、利用好。习多次强调要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。

  摩崖石刻是中国远古时代文化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,文字记事、石刻、造像等是体现当时社会文化、艺术发展的一种艺术行为。其种类包括山崖石壁上所刻的图案、造像、书法或者岩画,盛行于中国北朝时期,以后一直延续到隋、唐以及宋、元、明、清及近代,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考古价值。

  锦州历史悠久,现留存于北魏、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等各个时期的摩崖石刻及造像,是对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文字、图形的一种记录形式,或者是一种具有原始图腾崇拜的礼仪,也成为现代社会研究当时社会历史、文化、艺术考古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,更从不同侧面、反映了锦州经济、政治、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历史面貌。

  锦州地区摩崖石刻古遗址分布在大、小凌河流域、医巫闾山东西两麓及各县(市)区的各个村落,具有形式多样性、历史悠久性,有许多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艺术、书法价值,是古遗址文化艺术考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根据锦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概述,锦州地区石窟寺及石刻共40余处。

  位于大凌河义县流域左岸福山之上,是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群。由于自然风化和河水冲刷,多数石窟前部坍毁,佛像多有脱落。现留存大小不等的石窟16个,造像430余躯、北魏太和三年(479年)《远景造像记》及历代题记8处。

  石窟分东西两区,西区9座开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(499年)以前;东区7座开凿于北魏景明三年(502年)。

  万佛堂石窟是辽宁年代最早、规模最大的石窟群,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。元景造像记在书法上艺术水平很高,被康有为誉为“元魏诸碑之极品”。

  万佛堂石窟规模虽不及北魏时期的龙门与云岗石窟,但它远处华夏东北,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。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位于大凌河义县流域左岸头台乡一处沉积岩断崖上,由于长年风雨剥蚀、河水冲刷及人为破坏ng28,现仅存一平面略呈方形石窟。正门面西而凿,门外的菩萨造像因风化严重已不是很清晰。

  石窟内有佛龛若干,佛像已损坏无存,内壁和窟顶残存彩绘痕迹,墨绘云纹、、宝盖等图案,但早已模糊不清。

  位于医巫闾山大观音阁景区,分布在道隐谷、大阁的山路旁,被人们习惯的称为“护山佛”。利用山上独立成块的石头开凿,每块石头雕一佛龛ng28,每龛内一尊观音造像,结跏跌坐或逍遥而坐。凿刻手法精湛,艺术风格成熟,形神各异,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。据专家学者推断应为辽代。

  位于北镇富屯新立村,俗称三道沟,是医巫闾山东麓一个支脉陡峭的狮子岩孤峰顶上,整个建筑完全由花岗岩垒砌而成,当地人习惯称为“石头城”。

  远远望去,山便是城,城也是山。狮子岩是一座自然独立的山峰,东南西三面均为陡壁,只有北面可以攀登,曾建有瞭望台,登其顶,需经两段甬道、二道石门才可到达,峰顶后部建有三间石筑卫士房,在石房子两边有个两房座北朝南的佛堂。

  峰顶后部的石壁上凿刻一组五佛摩崖石刻,这五个摩崖石刻雕像,现如今只有大体轮廓,因风雨剥蚀,石像面目已模糊难辨,石屏两侧各有一石雕,右侧石雕已脱落。

  位于北镇田园子村小井沟医巫闾山东南麓的石崖上,在它的正东面,相距不过2公里的地方,就是北镇庙,这组石像一字排开凿刻在一面巨大的切崖上。切崖面高2米,宽6.4米。

  崖岩上筑有滴水檐,檐下通有排水沟。石像北端连在崖岩面上有一残碑,可惜碑文已被风化得荡然无存,这五座石像中,有三座结跏趺坐在莲花须弥座上,二座站立在坐像中间,做双手合十状。摩崖石刻大约凿刻于辽金时期,造像高约2米,宽约5米。

  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民俗考古专家宋兆麟先生说,根据照片资料判断,这很可能是一处很珍贵的文物。从石像造型看,应该是辽金时代的作品,而且应该是出自民间艺人之手。”根据摩崖石刻雕像的造型特征,王光认为,是对古渤海国人的祖先粟末,靺鞨人的酋长或首领形象的凿刻。

  小观音阁又称慈航寺,位于北镇市北镇庙西北的船山之上,曾建有古庙供奉观音而得名观音阁,与闾山的大观音阁相区别而称为小观音阁。

  小观音阁东北方有一处台地,有一巨石围成的石棚,并有磨平的石祭坛,船山东200米陡崖之上曾建有佛殿,现在已无存,陡崖石壁之上的五佛石雕造像就在此处,这五个摩岩石刻造像由于风化和时间久远,具体形象模糊不清,只有大致的外轮廓。

  像其他的名山一样,医巫闾山上也有许多明清时代的摩崖石刻,如:“从善如登”摩崖石刻、大石棚附近的悬崖上的“水石奇观”“高山流水”“明月松间照ng28,清泉石上流”“云壑”“思岩”“医闾佳胜”等摩崖石刻;在大石棚的东面的四角亭里的石碑上,凿刻清嘉庆皇帝于乙丑年(1805年)仲秋游医巫闾山时所写的《观音阁歌》一首;西侧凿刻有道光皇帝《观音阁歌》石碑一块;沿山路向上,路边陡壁大石上凿刻着“游目天表”四个字;在南天门前的石壁上有一组摩崖石刻群,有“北镇名山”四个大字;右侧还有“瞻忆皇都”四字,旁边有“桓齐”二字。摩崖石刻字形大小不一,字体各异,是医巫闾山是东北地区名山的文化标记。

  黑山县城北25公里处的芳山镇东大山南坡,蛇盘山主峰海拔302米,占地16万平方米,西接闾山雄峰,山上有清代的摩崖石刻造像。

  多宝塔矗立在蛇盘山中部阳坡之上,在塔东面10米的山崖上有一组摩崖造像及石刻,凿刻的是“菩提达摩”像、“观世音菩萨”像,两侧有“善才”像,“龙女”像,浮雕像在两旁凿刻。这些摩崖造像依山形开凿,用阳刻浮雕的手法,凿刻风格古朴粗犷,凿刻时间为清道光二十一年(公元1841年),在两个造像中间的石崖上凿刻有一竖式文字为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六个大字,隶书字体,阴刻。款识为:邑庠生李标九董沐敬书,石工张自发刻,大清同治丁卯年六月(公元1867年)。

  凌海石山原名十三峰,峰峦叠嶂、巍峨险峻、宏伟壮观,其海拔260多米的天落井山为群山之首,明代石刻就位于此山的南坡。

  天落井山因传说有“天落神井”而得名,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锥形石潭,潭内有泉水一泓,长年不竭,井口处有圆形石柱横亘其上。

  在石壁上刻有万历六年(1578年)诗二首。一首是窦文书和王廷钥的“天水石泉”,诗文为:“先天生水石为泉,一饮清凉思爽然,缺忆征夫消渴甚,谁能汲取向三边。”落款为:“万历六年夏上谷窦文书时同古宜王廷钥阅工”。

  第二首为费尧年诗。诗文为:“三山疑是天中落,一水何来石顶奇,龙卧有年将作雨,愿请边塞灭胡光。”落款为:“万历六年季夏余犒师还朝过题江古费尧年。”

  在天落井上方的绝壁之上,刻有隆庆三年(1569年)的四个大字“翠岩绝壁”,因自然剥蚀严重,加上字刻于绝壁,落款无法辨识。

  十三峰在历史上久负盛誉,乾隆皇帝东巡途经此地曾留下“巍峨天外见芙蓉,夜雨新添罗黛呈,自是闾山行尽处,画图云拥十三峰”的诗句。此地曾有乾隆大型御制碑一甬,天落井石柱上有锁龙铁锁链,后踪迹皆无。张作霖墓园就修筑山脚下。

  玉泉寺始建于明代,位于北镇市医巫闾山大观音阁西两公里处,四围苍松翠柏,清秀挺拔,摩崖石刻种类繁多、线条细腻、栩栩如生、精巧生动、阴刻阳刻均有,其中尤以关公、达摩等造像最为逼真。

  其他众多摩崖石刻遗址遗存还有凌海的茶山和翠岩山,分别留存有北魏和辽代的石刻与碑记,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,想了解更多锦州地域文化,敬请长期关注我们。

  【锦州文化】辽宁地区最大的文化共享平台,见识、态度、深度!给您一道站在高处的风景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搜索